2017年4月17日至20日,由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和社会科学处联合举办的第476期社科大讲坛在长清湖校区开讲。本期大讲坛以“论大国兴衰”为主题,特邀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前会长张宏毅教授担任主讲人。在“论大国兴衰”的系列讲座中,张宏毅教授系统介绍了中国、美国、俄罗斯的兴衰状况为线索,连续作了“冷静看美国:促使美国迅速崛起的三个关键因素”、“环球视野中的中国共产党”、“四分之一世纪之后回望苏东剧变、两极格局解体”三场学术报告。
4月17日晚,张宏毅教授在长清湖校区历社学院楼116教室作了题为“冷静看美国:促使美国迅速崛起的三个关键因素”的第一场讲座。张宏毅教授以美国的基本情况为切入点,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美国的历史。他指出,美国的历史虽短,但发展速度飞快;国民生产总值在120年间始终领先世界,却又欠下了很多外债。接着,张宏毅系统地概括了促使美国迅速崛起的三个关键因素,包括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美利坚民族的变通性创新性以及美国外交政策的扩张性,并逐条展开了详细分析。他指出,美国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美利坚民族具有创新精神、独立精神、个人主义与反抗精神,同时他们善于经商、重视交流、重视教育和人才,思想体系不会僵化成教条,形成了宏观调控意识,为资本主义开辟了道路,促进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而谈及美国崛起的“扩张性”,张宏毅教授指出,美国利用美元扩张经济,利用冷战壮大国力,常常打着“反恐、人权、价值观”等幌子来干涉他国内政,才能在短时间中迅速崛起,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最后,张宏毅教授从自然条件、创新能力、政治与创新活力、社会公平、短期主义五个方面描述了美国的未来走向。张宏毅还就如何把握中美关系以实现双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美国国内长期的实用主义传统使得中美之间的密切合作具有可行性。这从特朗普总统在上台这几个月来政策的一些转变中可以表现出来。中美关系是国际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处理好中美关系对全球各国都有利益。中美双方应清醒理智的分析问题、找寻共同利益所在、灵活处理问题,共同进步,尽量避免战争。
4月18日下午,张宏毅教授在长清湖校区C区306教室举办了主题为“环球视野中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二场报告。报告回顾了上一次讲座中促进美国发展的三个关键因素,同时对比我国独特的国情,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定性、独特性、创新性和包容性。张宏毅从三个方面详细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解放初期中国GDP相当靠后,到了2010年却稳居世界第二位。他指出中国共产党有着长期的计划,如进行医疗保险全覆盖,精准扶贫等。这种执政党的优越性在美国这种资本主义国家是无法做到的。在谈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水平和能力时,张宏毅另辟蹊径,从一些国家的人民不了解中国共产党如何从革命党转为执政党这一问题为切入点,通过一系列翔实的数据和具体的事例作为证据,由此得出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历史使命的结论,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水平和能力。同时他强调,不了解中国共产党就不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进步的前提。随后,张宏毅从理想信念的坚定性、思想路线的独特性、一以贯之的创新性、海纳百川的包容性等四个方面讲述了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四个关键因素,意在开阔员工知识视野,促进学术渗透交融。在谈及理想信念的坚定性时,张宏毅教授从古书中“重于泰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典故娓娓道来,重述了革命时期红军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邓稼先、杨振宁等人为代表的老一辈共产党人为国家建设繁荣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的光荣事迹,讲述了九十年代邓小平坚定社会主义立场、坚持社会主义不会改变、实行改革开放的壮举,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的讲话以及“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反腐实践。他指出,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是坚不可摧的。随后,他针对思想路线的独特性这一因素作出解读,强调要准确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并理解中国历史的独特性。接下来,他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战略战术、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方面论证了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创新性。他特别提及,意识形态领域的灵活性是始料未及的,为西方所赞美。此外,张宏毅教授讲述了中国自古以来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这一特性在中国共产党身上的体现。他通过西方宗教问题与中国的对照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升华了海纳百川所蕴含的意义,强调以说服、教育的方式改造人、团结人。此外他提出,党的包容性不仅仅体现在对待意识形态的问题上,还体现在国际事务中。他通过向我们讲述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的所作所为强调中国共产党在谈到不同的思想意识和不同的社会制度时总是秉承“求同存异”的原则,坚持发展和平友好的国际关系,一直到今天我们党和国家的对外政策仍然坚持结交五湖四海朋友的包容性理念。最后,张宏毅教授结合第一场讲座,着重展望了中美两大国未来的关系,指出在当今国际关系的舞台上,中美都具有各自的优势与短板,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求真务实的党,是一个灵活机动的党。
在处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同时,中俄关系、美俄关系该如何发展,这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张宏毅教授4月20日下午的第三场报告以“四分之一世纪之后回望苏东剧变、两极格局解体”为主题,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审视了苏东剧变及其对俄中关系、俄美关系的影响。张宏毅教授首先强调,当下的世界形势转瞬即逝、问题复杂多样,在研究中需要特别关注并了解中国在其中发挥的历史作用。接着,张宏毅教授由“苏东剧变、两极格局解体是否意味着资本主义在世界的胜利”这一问题引入,条分缕析地讲解了解体后的苏联、美国、中国的社会状况。他指出,苏东剧变、两极格局解体时,美国正值扩展资本主义的好时期,并且将中国视为“最后一个眼中钉”;中国面对外界普遍存在偏见的严峻形势,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而解体后的苏联面临着国民生产总值下降、文化教育条件削弱、人口减少的社会惨状,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摆脱苏东剧变的阴影。随后,张宏毅教授紧跟时代脉搏,详细地为同学们讲解了苏联解体以来四分之一世纪世界历史变化的六个特点:一是世界进入了信息革命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二是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经济全球化所具有的“双刃剑效应”使各国对全球化的态度与反应不同;三是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全球化会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好处;四是,美国极欲称霸全球,对中国、欧洲国家等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五是在西方重压下,俄罗斯成为西方的一大心病;六是中国强劲的崛起影响世界发展方向。最后,张宏毅教授揭示了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中历史剧变给人们的理论启示。结合第二场讲座中提到的环球视野中中国共产党这一主题,张宏毅教授强调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要根据各自的国情进行发展建设、改革创新,要坚持正确的唯物史观,把这四分之一世纪放在大的历史长河里看,正确分析历史。此外,张宏毅教授还提醒,无论是党政领导还是我们大学学子,在21世纪仍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努力提高理论素养,这样才能避免苏联革命理论愈加僵化的教训。
这3场系列讲座,每一个讲座都是围绕这一个大国(美、中、俄),张宏毅教授在每场讲座中却很重视与其他大国进行系统的比较,从而使3场讲座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在第三场讲座中,张宏毅教授分析苏联的发展时,将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自然资源都很丰富的国家进行比较,通过历史因素和文化传统来考察两国利用自然资源的各种特点。在第二场讲座中,他不但从纵向上分析了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特点,而且还不忘引导大家从横向上比较中国共产党与苏联共产党甚至美国两党的异同,通过这种立体式的比较,自然而然的就把中国共产党的优越性体现了出来。张宏毅教授通过系统的联系和比较,把3场讲座串联了起来,真正的形成了一个系列讲座,这也是历社学院和社会科学处举办社科大讲坛的一次创新。
在每场讲座结束后,张宏毅教授都会与同学们展开亲切的互动与交流,就同学们提出的如“美国犹太利益集团在美国内政外交中的地位”、“美国的宪政制度和宗教对其社会的影响”、“如何看待英国脱欧这一举动及其对中国可能产生的影响”、“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中国对美政策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等问题作出了指导性回答。本次社科大讲坛的举办,使历社学院对大国崛起的前因后果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为员工探究特殊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其发展前景提供了方向指导,有利于员工们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和知识面的拓展。此次系列讲座立足史实、放眼国际,客观分析当今世界大国的崛起之路并与时事政治结合,引领学院师生开拓视野,以全球化视角审视历史、放眼未来,为学院培养出更多的史学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张宏毅,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联合国亨利杜南人道主义对话中心理事会理事等职,现担任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1996年应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的邀请为其讲述“近代以来中美俄日关系的特点”,2003年应邀为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准备学习材料。专业方向是世界现代史和国际关系史,特别是中、美、苏三大国关系史。出版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160余篇。
(撰稿人:郑淇、李文芳、林依凡、陈景郁、李雨馨)